2007年11月7日星期三

我見一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為中道義---中論四諦品

中 論此偈已清楚闡明, 空亦是假名, 如吳汝均在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一書中所講, 空, 假, 中不是同一層次來說, 在空宗來說, 空是究極義, 有為法是空, 無為法亦是空, 故此, 空並沒有對立的非空, 空本身亦是假名, 是世間萬法的性質, 唯此性質亦非恆有, 以我的了解來說是描述義, 非本體義, 故不會出現如歐陽竟無所說的惡習空問題, 如執著空者, 只是道行未夠. 天台有所謂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諦圓融之說, 楊惠南認為空本身已是究極義, 無需另立假諦, 中諦, 箇中原因與前述吳汝均相同, 在空宗的思路下, 天台的三諦, 似是多餘, 但必須留意的是, 一心三觀此中意義, 除了學術內部作義理分析外, 還需另外從思想史看在歷史上為何會產生出一心三觀的思想, 用佛教教義來看, 三諦的確沒有必要, 但一心開三諦這個一心的觀念, 就是近一百年來佛教內部爭辯頗為激烈的問題. 話說回來, 在理解中論四句的理解方法 (不是詮釋策略) 上, 吳和楊則不同, 吳仍然遁梶山雄一那一路, 以傳統logic來理解四句, 即非非a即是a, 如此說來以這種方法分析, 則會得出中論四句是用上辯證法來表達空義的, 例如"一切實非實, 亦實亦非實, 非實非非實, 是名諸佛法"等. 但楊則提出中論四句中其實有兩種寫法. 一種真實四句, 即前者, 另一種是擬似四句, 如"諸法不自生, 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如用傳統logic, 則不能解通. 用傳統logic解中論, 除了不能完全解釋所有四句外, 亦會出現亦空亦非空的想法, 楊推斷天台華嚴禪等諸大師理解中論上有所偏差, 所以空的真正義理並未能真正理解. 雖然我並未肯定楊這篇寫於83年的文章有否引來反駁, 暫時我的水平亦未能判斷其說有否錯誤, 但他提出的論點, 實在值得討論. (待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