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

葉英傑《背景音樂



評論新詩是一種很吃力的工作,寫新詩有其不同的流派傳承,文體(風格)又不同,就像古人寫古詩一樣總會被那些詩話說成酷似杜甫還是李白。

然而現在的新詩,已經逐漸變成一種語言遊戲,由難懂晦澀,變成難以解讀,由麤入符號,到完全是符號的反符碼。這些語言實驗的詩,或許讀第一次便有那種陌生化的新鱻感,但經過時間的洗禮,不一定會沉澱成為經典。

有些年輕詩人寫詩很平淡,但讀下去卻覺得枯燥乏味,有些年輕詩人卻用上了一些語句不通的陌生化語言,然讀下去卻覺得只是文字遊戲,沒有詩應有的美感或藝術的形相。所以香港的詩人中,我比較喜歡葉英傑,葉的詩平淡雋永,有趣味,可以從很少的事間用他那獨有的角度觀察世界。喜歡葉英傑的詩就如我喜歡查慎行的詩一樣,喜歡那平淡下那種空靈,那種弦外之音(我想香港年青詩壇還能給我這種感覺的,我只想到鄭政恆)。

當然,喜歡一個人的詩只是一種很私人的感覺,而且也只視乎讀者如何的詮釋。但我相信詩之所以為詩,理應有它自己的美學特質,能給人美感,而葉的詩能拿捏到,做到了這點。

2008年9月21日星期日

粉紅色噪音 (九月選書)




我想夏宇是最懂得怎樣包裝一項事物的人了, 如何將一本詩集精緻化, 商品化, 視覺美術化, 稀有化, 藝術品化, 實在是一個難題. 粉的第一版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要訂都沒門, 當我手執這本粉紅色噪音再版時, 我是有一刻屏息靜氣, 彷彿弄花了會好心痛一樣. 裡面的內容, 我沒打算分析, 誰會做那樣煞風景的事呢? 何況要分析, 門都沒有...........那種透過白痴翻譯機器硬譯的玩意, 很多人老早就玩過了, 誰還會乾巴巴煞有介事的走去慢慢把玩那些不忍卒讀的"句子"? 當然, 你要把這個行為過程浪漫化, 沒人可以阻撓你. 可夏宇不但做了, 還把它弄得美倫美煥, 附以一大串的意義。拿在手中的這一本彷彿是透明的詩集, 實在令我覺得有一種藝術品的感覺, 捧在手裏怕掉了, 含在嘴裏怕化了, 還真是比得上故宮的玉小白菜. 夏宇就有這種魔力, 不得不佩服. 至於這本東西是什麼, 就由閣下自己判斷好了.

2008年9月9日星期二

下一個十年

看了陳冠中的下一個十年, 其中有一個chapter是講香港的自我認知, 章中說所有答問(有關身份問題的討論)都是有語境的, 要看你怎麼問法. 他有一點是對的, 很多社科統計的設計問題, 當涉及中國人及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承認與否), 對中國人/ 香港人的定義都是語焉不詳, 而問題可能是一個偽問題, 而在陳生的理解中, 這種問法做成了無謂的社會對立及分化, 而香港人及中國人的身份是可以並存, 很多人都認同自己既是中國人又是香港人. "中國人和香港人的身份本來就是並存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只是香港的社會科學家用謬誤的方法硬製造了身份撕裂. " (p.85) 陳生指出社科統計問題中的身份設定有問題, 這是對的, 中國人與香港人的身份可以並存而不一定對立, 這也是對的, 不過是否"本來就是並存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而只是香港的社會科學家用謬誤的方法硬製造了身份撕裂", 這個就有點問題, 首先中國人本身這個範圍的認同, 本身就有幾個層次, 好像是國族上的, 地理上的, 文化上的, 從國家生產隨之而來的主體意識 (或者調轉). 香港人亦是, 當社科研究模模糊糊問中國人/ 香港人認同是, 就像在photoshop中把psd file中很多layer compine成為一張jpeg, 而陳生說兩個身份本來就是並存而不是互相排斥的, 亦把身份問題的層次簡化. 回歸以後, 身份撕裂是硬製造出來的庸人自擾, 還是真真實實的精神分裂, 嘿.

如果香港人答自己是一個香港人的內涵, 同一個河北人, 上海人說自己是什麼什麼人的話, 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了.

2008年9月8日星期一

正文書店告急

見到個個都話告急,連陳振聰都話告急,那正文書店都來個告急。

我希望大家,由今天、明天、後天開始說服一百個朋友捐錢給正文書店。

多一間三聯、商務印,少一間三聯、商務印有什麼別?

正文書店會為社會帶來變,然後香港社會風氣就會改變,最後香港就會改變。

全家總動員,錢投正文前!

仲有,大家爭廁所的時候記得大聲同人講:我膀胱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