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星期一

春風吹到布拉格

這陣風, 一吹吹了廿年, 就如男主角說他的阿auntie: the honey moon was extended by twenty years. 那個甜蜜的年代, 一去不復返. 整個故事甜美得帶點淒涼, 兩個意識形態南轅北轍的家庭主人, 一住樓上一住樓下, 一個熱烈擁抱社會主義, 另一個只親英美. 整個故事雙線進行, 家庭各自以各自的搞笑溝通形式生活. 兩種意識形態, 因為一次通婚, 卻意外融合在一起, 惟故事末段, 著名的布拉格之春來到, 一個遠走他鄉, 一個自殺不遂收場. 無論是社會主義者還是親西方份子, 對蘇聯入侵, 都有一種受騙的感覺. 帶點平淡的筆調, 最後為這次布拉格之春前夕捷克斯洛伐克的生活, 劃上句號. 電影中沒有提及布拉格之春後的捷克是怎樣, 其實, 在電影最後的字幕已經交代了, 平淡得帶點淒涼的語氣, 淡淡說出: (由於不記得全部英文, 只好意譯) 這部片子獻給那些親人都在一晚後消失了, 只剩下一夜蒼涼的人. 每次笑完, 其實都帶點哀傷, 電影好得無話可說, 拍爛手掌.

正文書店訂書單

終於整理好已訂的書單, 大家可以隨便dl, 找出自己心頭好

http://testo-bookstore.com/New_Order_MainlandBooks.xls

http://testo-bookstore.com/New_Order_TaiwanBooks.xls

2008年3月30日星期日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英皇御準, 侍應回憶

第二套,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英皇御準, 侍應回憶.

以小人物經歷大時代到年老反思為電影主題, 看後不久已想起同類型的金雞, 末代皇帝和活著. 相比金雞的輕薄, 末代皇帝後的東方奇觀, 侍應回憶這套電影亦比活著深刻. 或許不應這樣比較, 反而應該拿上年電影節上映的羅馬尼亞電影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8分和無主孤軍來作比教, 和布片一樣, 大歷史對小人物來說, 未必一定是上綱上線的搞革命, 上前線, 小人物是否真人真事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一代人如何面對過去的歷史, 如何去重組自己的記憶. 真實是最難面對, 如何面對民族-國家的歷史, 甚至自己的歷史, 才是最重要. 電影中穿梭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到二戰後的共產歲月, 沒有一幕幕的血淚史控制, 卻在國家歷史的大荒謬中, 滲透一點點笑意, 輕鬆面對. 偶然一兩個自我嘲諷的笑位, 以及主角荒謬的大起大落人生, 即使是對德國, 戰爭都以一幕幕胡鬧的情節調笑去取代. 笑過後, 引起的是深刻的沉思: 為何別人能夠好好的反思自己? 能拿自己的歷史開玩笑? 能以諷刺調笑去"改寫"歷史? "捷克人從來不會打仗", 這是多麼深沉的一句說話, 當中的沉積了的歷史, 又有多重? 電影中性與鏡不斷的放在一起, 又有不同的比喻, 唯我最impressed的一句, 是主角拿著一塊鏡, 對別人說" seeing myself is enough", 以及最後幾幕主角從四方八面的鏡子中, 審視自己的過去. 審視自我, 真誠面對歷史, 或者是最困難的, 放下, 才能自在. 完場後不得不拍掌, 或許華工血淚史, 可以輕鬆點面對吧, 中國人太沉重了, 太悲情了.

由於感動, 所以加看春風吹到布拉格, 希望不會失望.

電影有個比喻真係好好笑: 世界最大的公司是catholic church, 他們賣的是摸不到, 看不見的貨品, 名字叫上帝. 我的是第二大............

電影節第一套電影

柳暗花明又一村永遠是對的, 梅菲定律亦一定是對的, 於是我以為兩套都看不到的時候, 最後可以遲一分鐘進場看兵風暴, 終於看了我電影節第一套電影.

三個逃兵頂不住白雪紛飛的無聊軍事訓練, 各有各走下在某點重逢. 在路上遇見走私客, 大肚婆. 大肚婆在雪地上生下嬰孩,另一邊箱三個士兵最後死在一起, 電影就在嬰兒的哭聲及三個士兵沐浴的畫面中結束. 人生生死的主題貫穿全片, 集中討論逃也好, 生也好, 死也好, 當成是尋找生命意義的電影也好, 簡單的題材, 電影如何表現才是重點. 簡潔的線條, 純白的畫面, 長時間不動的中距離鏡頭, 既沒有想暴露什麼的意圖, 也沒有多餘的對白, 只是靜靜的"說"故事. 那潔白的畫面, 也許暗示了人的生, 死, 都是赤條條潔白無暇的來, 潔白無暇的去, 我欣賞那詩意的畫面, 現在高清的流行下, 我更欣賞此片的模糊美.

講真, 套片幾難頂, 差d訓著, 但畫面真係好靚.

我終於到了圓方, 但除了白痴, 我找不到形容詞形容這個大而無當的商場, 我完全感受不到和五行的關係是什麼. 為什麼電影院要設在火區, hey, 還真夠弱智的. 如不是得到了小樺姐姐的仙女指路怕且還要多浪費時間在這個垃圾商場.

看完了, 從九龍站走路回家, 感覺還真以為自己會和電影那三個士兵一樣倒斃在路上.

2008年3月27日星期四

如果在書店,一個廢人

  你即將開始閲讀伊舒爾賽的新小說《如果在書店,一個廢人》了。請你先放鬆一下,然後再集中注意力。把一切無關的想法都從你的頭腦中驅逐出去,讓周圍的一切變成看不見聽不着的東西,不再干擾你。門最好關起來。那邊老開着電視機,立即告訴他們:「不,我不要看電視!」如果他們没聽見,你再大點聲音:「我在看書!請不要打擾我!」也許那邊噪音太大,他們沒聽見你的話,你再大點聲音,怒吼道:「我要開始看舒爾賽的新小說了!」哦,你要是不願意說,也可以不說;但願他們不來干擾你。

  你先要找個舒適的姿勢:坐着、仰着、蜷着或者躺着;仰臥、側臥或者俯卧;坐在小沙發上或是躺在長沙發上,坐在摇椅上,或者仰在躺椅上、睡椅上;躺在吊床上,如果你有張吊床的話;或者躺在床上,當然也可躺在被窩裏;你還可以頭朝下拿大頂,像練瑜伽功,當然,書也得倒過來拿着。

  是啊,理想的閱讀姿勢是找不到的。過去人們曾站在閲讀架前看書,習慣站着。那是因為他們坐車坐累了,站着就是休息。以前還從來没人想到坐在車上看書;可今天,坐在車上看書,把書放在倚背上或者用個特製的書架把書掛在軚盤上,好像對你挺有吸引力。兩足踏在離合器上看書也許是個非常舒適的姿勢。要從閲讀中得到歡樂,首要的條件就是把兩只脚抬起來。

  喏,幹嗎愣着?伸直腿,抬起脚,蹺到一個軟墊上,蹺到兩個軟墊上,蹺到沙發扶手上,蹺到沙發上,蹺到茶几上,蹺到寫字台上,蹺到鋼琴上,蹺到地球儀上。先脱掉鞋子,如果你想把脚蹺起來。如果你不想把腳蹺起來,那就再把鞋穿上。喂,別這麼一隻手拿着鞋、一隻手拿着書地愣在那裏。

  調一調燈光,別讓它太刺眼。現在就把燈光調好,因為你一旦開始閱讀,就顧不上這些了。你應當這様調節燈光:讓燈光照亮整個書頁,讓白紙上的黑字清清楚楚;當心別讓燈光像南方中午的日光,那様强,那様直射在書上,那會使書頁反光,影響字跡的清晰度。要盡量辦好可能中途打斷你閲讀的事。你如果抽煙,要把香煙和煙灰缸放在手邊。還有什麼事呢?要小便?嗯,這你知道該怎麽辦。

  你不要期待這本書裏有什麼與衆不同的地方。你是個原則上不對任何事情抱任何希望的人。可有些人,比你年輕的,也有比你年長的,希望獵奇,從書本中,從其他人那裏,從旅遊中,從各種各様的事件中,從未來的一切之中獵奇。你則不然,你知道,如果可以抱什麽希望的話,那就是希望避免災難降臨。這是你從你的個人經歷、國家大事乃至世界大事中得出的結論。那麽,你怎麽看待書籍呢?喏,你未把書籍劃入上述三個範疇,你認為在書籍這個特定範圍内應該容忍你年輕時對一切都滿懷希望的精神,你的願望在這裏可能會實現,也可能會破滅,但所冒的風險僅僅是失望,不會有什麽嚴重後果。

  你在報上看到《如果在書店,一個廢人》出版了。這是舒爾賽的新小說,他有好幾年未發表小說了。于是,你上書店裏買了一本。你這件事辦對了。

  你在書店的橱窗裏看到這本書的封面及書名。根據這一視覺迹象,你走進那家正文書店。書店的櫃台和書架上陳列着許許多多你没有讀過的書,它們都皺着眉頭從書架上向你投來威嚇的目光。但是你知道,你不必害怕它們,因為它們之中有許多你可以不看的書,有許多並非為了讓人閲讀的書,還有許多不用看就知道其内容的書,原因是它們尚未寫出來就屬於已經看過的書之列了。你跨越這第一道障礙後,那些你如果能活上幾次的話也許會看的書便向你襲來。可惜你只有一次生命,活着的日子有限,你只好跨越它們,來到你打算看的書中間:這裏有你想看但首先要看過別的書後才能看的書;有價格昂貴必須等到書價打對折時,或者必須等到出簡體平裝袖珍本時你才買的書;有你可以向人借到的書;有大家都讀過因此你也似乎讀過的書。撃退這些書的進攻之後,最後你來到最難攻克的堡壘下面,這裏有:

  你早已計劃要看的書;

  你多年來求之不得的書;

  與你現在的工作有關的書;

  你希望放在手邊隨時查閲的書;

  你現在雖不需要但今年夏天要看的書;

  你需要放在書架上與其他書籍一起陳列的書;

  你莫名其妙突然産生强烈願望要購買的書。

  喏,你終于把一個無限的數量縮减為一個有限的數量,心中感到一定程度的輕鬆。當然,你在攻克這個堡壘時還會遇到另外一些埋伏,例如你早已看過現在需要重看的書,你一直謊稱讀過現在需要下决心一讀的書……

  你左躲右閃,終於進入這個碉堡的核心——對你有吸引力的作者或題材的新書。即使在這個核心之中你也可以採用區分的辦法把這裏的書分為:并非新作家或新題材的新書(對你而言或對大家而言)和完全陌生的作家或題材的新書(至少對你如此),並根據你的願望和你對新與不新的要求(即,你是在非新的東西中尋求新的東西呢,還是在新的東西中尋求非新的東西)來確定這些書對你的吸引力。

  這些都是譬喻,是說你用目光迅速瀏覧了書店裏陳列的圖書書名,徑直走向一摞散發着油墨味的《如果在書店,一個廢人》,抓起一本拿到收銀處付款,以確定你對它的所有權。

  你茫然地向周圍的圖書又看了一眼,便走出正文書店(或者說得更確切些,周圍的圖書怏怏地望着你走開,其神態仿佛一只丢失後被收容在市政府特意設置的籠子裏的狗,看見自己的一個同伴被其主人認領後牽着鏈子,跟在主人後面離開)。

  這本剛剛出版的書使你感到特別高興,因為你手裏拿的這本書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本新書,它的新也可能像工廠裏剛剛生産出來的産品一様,只是一種外表上的新。在古老的圖書館裏,書皮只要不發黃,書口只要不弄髒,書脊只要不皺裂,書籍就保存着它的新外表。不,你希望得到的不是這種新,而是真正的新,希望它不僅今天是新的,而且永遠是新的。你希望讀完這本新書之後,能够留住這種最初的新的感覺,竝且永遠不再去探索新、追求新了。這回你能如願以償嗎?不知道。讓我們先看看它最初給你的印象吧。

  也許在正文書店裏你就開始翻閱這本書了。也許你没能翻閲,因為它那時外面還包着一層玻璃紙。現在你站在公共汽車上,擠在乘客之中,一只手還抓着車上的扶手,你開始用另一只手撕開包裝紙,你的動作有點像猴子,像一手抓住樹枝一手剥香蕉皮的猴子。喂,你的胳膊肘碰着人了;向人道歉!唉,起碼應該這様。

  也許正文書店老板没有把書包上,給你放在塑料袋裏了。這様就簡單多了。你坐在你的小車方向盤後,汽車停在交通信號燈下;你從塑料袋裏取出書,撕開外面的透明玻璃紙,開始閱讀開頭的幾行。這時喇叭齊鳴:緑燈,你堵塞交通了。

  你坐在你的辦公桌前,把書放在一堆文件中間,仿佛隨意丢在那裏。過會兒,你把文件移開,這本書便出現在你的眼前。你漫不經心地打開書,把兩肘撑在書桌上,雙手握拳支撑着太陽穴,好像在聚精會神地研究文件,其實你在試讀這本小説的開頭幾頁。漸漸地你把脊背靠向椅子背,把書捧到鼻尖下,進而把椅子傾斜使其支撑在兩條後腿上,并抽出寫字台一側的一個抽屉,把腳上去(脚的位置在閲讀時十分重要),最後你乾脆把腿伸到寫字台上,蹺到尚未辦理的文件上。

  你不覺得這樣未免有點不夠恭敬嗎?當然不是說你對工作不够恭敬(誰也不會對你的工作效益說長道短;我們承認你的工作屬於非生産性活動的範疇,它在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而是說你對這本書不够恭敬。如果你屬于這種人:他們認為工作應該一絲不苟(不管是出於對工作的愛好還是迫于生計),應該有所作為、利人利己(不論是存心地還是無意地)。如果你屬于這種人的話,那就更糟糕了,因為你把這本書當做護身符或吉祥物帶到你的工作崗位上,你就會斷斷續續地受到它的引誘,每次都會使你的注意力有幾秒鐘時間離開你的主要對象,例如計算機房裏的打孔機,厨房裏的爐灶,推土機上的操縱杆,或者是躺在手術台上打開腹腔露出肚腸的患者。

  總而言之,你最好剋制一下急不可待的心情,等回到家裏之後再打開這本書。現在可以打開它了,你待在自己房間裏,家裏很安静。你把書翻到第一頁,不,翻到最後一頁,因為你首先想知道這本小説有多長。謝天謝地,不算太長。今天寫長篇小說也許有點逆歷史潮流而動,因為現在的時間已被分割成許多片段,我們度過的或用於思考的時間都是些片段,它們按照各不相同的軌道行駛與消逝。時間的連續性我們只能在歷史上那様一個時期的小説中才能看到,那時的時間既非靜止不動的亦非四分五裂的,可惜那個時代僅僅待續了百年左右,後來時間的連續性就不復存在了。

  你把書捧在手裏翻過來轉過去地看,看看護封與封裏上的文字,都是些一般的話,没有多大意思。對呀,任何封皮上的話都不能越俎代庖,不能告訴你應該由書本直接告訴你的東西,也不能代替你將從書中汲取的東西(儘管你可能受益匪淺也可能受益不大)。當然,把剛買來的書拿在手裏反覆看看外表,讀書本的内部之前先讀讀它的外部,也是新書能帶給人的一種楽趣。然而一切起初的快感都有個最佳時限,如果想使它變成一種持久的快樂,亦即閲讀的快樂,就應掌握好這個時限。

  喏,你現在已准備好開始看第一頁前幾行了。你希望立即能看出作者那獨特的風格。遺憾,你没看出來。你又仔細想想,誰説這位作家有種獨特的風格呢?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他的作品每一本書都不相同。他的獨特性就是他的多變性。他的這部小說仿佛與他至今所寫的所有小説毫不相同,至少與你能回憶起來的他的那些小說不同。你感到失望?等着瞧吧。開始時也許你感到有點暈頭轉向,猶如你看到一個人,他的名字使你想到一種長相,可是你看到的相貌與你記憶中的長相對不上號。你往下看,覺得這本小說儘管不符合你對作者的期望,但還可以讀,它引起了你的興趣。如果你再細想想,會覺得這樣更好。如果要你選擇,你會選擇這本你還說不出個子午卯酉的廢書。

2008年3月25日星期二

我和廣州有個約會

四天假期有三天在廣州渡過, 雖然對廣州文化沒有太深入的了解, 但有幾則事, 還是可以拿來分享.

1.
香港人最會歧視人, 這個是世所公認的. 這種歧視文化, 可能來自和香港一水之隔, 文化關係千絲萬縷的廣州. 如果有正宗廣州人的朋友或老一輩的親戚的人, 大概都會聽過他們說現在廣州城最多"loud (不發d音, 或讀作now而沒有鼻音) 佬. 此"loud 佬"其實是泛指不懂說廣東話的人/ 外省人/ 外省沒文化的人, 甚至是廣州以外的人, 只要那位仁兄不是操正宗的廣州話時, 大概已達標, 可以堂堂正正成為廣州人口中的"loud 佬"了. 廣州人大概都會怪大量的"loud 佬"們弄得廣州烏煙瘴氣, 而且最重要的是, 街頭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鄉下話", 這種心態, 彷彿廣州城的國語就是廣州話一樣. 從古代開始南方就是野蠻的重鎮, 流放下來的不要麼是犯了大罪, 就是得罪皇帝老兒, 呼天搶地呼爹叫娘, 好像此生此世就不能回到中原, 要在此蠻荒之地了此殘生似的. 以前官場有一句: 什麼都不怕, 最怕廣東人講官話. 連古龍筆下楚留香三個紅顏知己其中之一的廣東人宋甜兒一說起官話, 他人都聽不懂了. 確實, 如果你有看過紀錄片, 孫文先生 (去國父化) 的普通話真的可以嚇死人. 但要不是有兩名會議代表沒有投票, 說不定民國初年的時候, 廣州話就成了國語了. 問問外省人, 對廣州人的印象只有三個: 愛洗澡, 麻麻煩煩經常吃一些不知名的東西, 有錢. 不知是否反抗的心理, 還是成為通商口岸之後見識大開, 無論是食還是生活水平, 廣東突然拋離了其他省份, 搖身一變成為富有的省份, 口氣亦愈來愈大, 吃在廣東還不算, 其他省份的人更成了"loud 佬", 都是粗聲粗氣, 不懂吃, "污糟"的北方佬. 將來有機會"出省城", 記得多講一兩次"loud 佬", 說不定廣州人就不會當成"loud 佬"了.

2.
國內的同胞還當真親切, 無論是擠迫不擠迫, 有沒有空間, 都喜歡一個勁兒身體要碰到才高興, 彷彿要交換交換體味才能體味中國人的老話,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無論時女同志還是男同志, 碰到身體都面不改容, 人家才不理會你的性取向, 真正做到世界大同.

3.
深圳至廣州之間的火車, 都換成了和諧號列車, 有點像我在瑞典坐的x2000, 不知是國產貨還是"來佬貨", 但車速提高了, 車箱亦比較舒適, 實在是令人滿意.

2008年3月21日星期五

也談旅行

五十米兄談旅行, 我也說說. 復活節有四天假期, 無無聊聊於是想坐火車再遊蘇州. 由於蘇州沒有機場, 火車是唯一的選擇. 上網查資料, 深圳沒有火車直到蘇州, 需要坐由深圳到上海南的火車在杭州東站再轉車往蘇州, 或者是選擇由廣州到上海南的火車班次, 途中會經過蘇州, 但三天前去問, 結果是: 沒有票. 如果有經常到中國自助遊的朋友都會知道, 在中國賣長途的火車卧鋪票是很麻煩的, 要提早五至六天買, 而且未必買到. 但如果你透過賓館或旅行社, 那些卧鋪車票又會神奇的彈出來. 其實大部分的車票, 都給旅行社或賓館扣起了. 再說火車班次, 其實是嚴重不足的, 而且整個鐵路網, 有必要再不斷擴建及完善, 火車和乘客人數比例太懸殊, 每年的春運, 例必令整個中國的鐵路網緊張非常. 好像我想從杭州東到蘇州, 雖然路程不近, 但幾班火車的速度都不高, 普遍要五小時以上的車程, 如果長三角要像珠三角一樣發展起來, 區域性的火車網一定要很完善, 令商務或旅客能夠在各個城市中迅速移動, 需知道在商業的角度來說, 時間就是金錢. 跨區域的火車要增加, 例如深圳去上海, 廣州去上海等, 然後區域網內的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火車如果不增密班次的話, 也要普遍提速, 這才是令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其中一項基件. 雖然現在國內機票都很便宜, 班次也很多, 不過在區域性城市之間穿梭的話, 火車還是最重要和最快的交通工具, 始終機場距離市中心比較遠, 一來一回不划算. 上海與長三角區域, 想追上香港深圳廣州的珠三角, 或者是時候重組區內的火車班次了. 就算小弟願意上去花費, 也沒有火車上去........

還以為新一屆部門裁撤合併會有什麼驚人的改變, 就像光緒晚年的一樣, 怎知雷聲大雨點少, 結果是鐵鑄的衙門流水的官, 鐵路部好端端的紋風不動, 看來中國的鐵路改革及發展, 還有慢慢長路要走.

2008年3月7日星期五

旅行之可能

三少爺下達旨意, 囑咐小弟在正文的blog寫上兩篇, 以濟燃眉之急, 皆因最近他沒事可寫云云. 區區學藝不精, 事事半桶水, 沒什麼事可以在這裡分享. 正文書店老闆上深圳購貨, 小弟曾添作陪讀, 一起上去闖蕩江湖. 不知何故, 每次只要到了國內, 總有一種懶意, 一種悠閑的感覺, 這是在香港感受不到的, 可能是身在異域 (政治不正確). 深圳可能也有很急速的一面, 但我只是一個外來者, 始終沒法了解這城市的全部, 只能在想像以外, 道聽途說之中, 以身犯險, 以印證/ 糾正 自己的想像, 但, 始終我是一個outsider, 只能以自己的框架去理解這個城市, 去增添/ 刪減 "深圳" 這個想像. 有誰敢說自己能完全明瞭一個城市的全部? 即使是香港, 小弟不敢說能完全明瞭香港的城市文化. 對我來說, 所謂旅遊travel和觀光sightseeing, 那種界限真的那麼不證自明? 我們應該怎樣去分別兩者? 以時間的長短? 以去的人的心態? 以去的人的學識? 兩者的界線, 在區區看來, 實在模糊, 旅遊的本質, 本身就是一種來/ 去, come/ leave 的心態, 當我們批評觀光客根本沒能了解當地文化的時候, 我們要問自己, 究竟我為什麼要了解別的文化? 這種了解, 是有可能的嗎? 我們到底了解了什麼? 最終的情況, 可能是我自以為了解了一個城市, 但其實只是基於已有的認知上再去發展, 跟本沒有逃離你本身認知的界限. 旅遊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界定, 是一種對時間的挑戰, 一種難捨難離. 我們總想在旅遊中看到什麼, 學到什麼, 見識到什麼, 總想在旅遊, 得到點什麼. 我們批評觀光客是膚淺的旅行, 但卻不了解自己的局限. 旅遊總有一天會完的, 然後各自回到本身的崗位, 所謂長了見識, 可能只是一箱情願的自我感覺良好. 於是, 我不介意自己膚淺, 繼續我對深圳的浪漫想像, 終究, 有誰可以認識一個城市的全部, 對不?

阿倫迪保頓在旅行的藝術裡說, 旅遊令你看到了本身國家的缺失, 看到自己國家沒有的, 不正是一個很好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