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星期三

小詩三首-兼悼羅志華先生

都是風惹的禍

小時候的風
至今已不見了
窗前的風鈴
早已生鏽
吹不起半點鈴響

那年我還拿着書本
坐在海旁
嗅着海邊的風

至今
小時候的風
只在腦海中吹着
記憶都在那裏被風化
至今
不少人都已經
把那風忘記了

我懷念小時候那
潮濕的海風
靜靜地吹
充滿歡悅的養份
可是現在的風太乾
前幾天的早上
它突然呼呼地吹

都是風惹的禍
它這樣一吹
便把足足整個時代
都吹走

2008/2/22 1632


埋葬

我就這樣
伸一伸懶腰
打一個呵欠

我只不過
想來個偷閒
躲一躲懶

想不到

我就這樣
嘩啦嘩啦的
給書活埋

也許這就是
我最後的
陪葬品

2008/2/22 1733


書商竟沒貨叢中,古往今來只此公。
腹笥書淫悲玉折,他朝恐亦景相同。

2008年2月16日星期六

我在書店寫詩

其一

窗外的人流如鯽
銅鑼灣冬天的下午
是懶惰的

我呷著一杯苦茶
悠悠地看著
陽光以三十五度半的角度
從對面的玻璃中反射過來
一條塵埃的光柱
散落到白花花的牆上

時鐘的手臂繞了一圈
針與針互相依偎了一會
又分開了
于是我把一個下午喝掉

門外的火
熊熊燒起寂寞的元寶
室內氤氳苦澀的味道
我就這樣
消費了一個下午

然後不久
就得把這詩
從這裏抹去

寫于二○○八年二月十六日
下午三時

其二

當李白的詩意
來輕敲我的腦袋
我把莫名的寂寞
先放在一旁
然後開始思考詩的語言

上帝似乎開了這個難題給我
要我在書店的窗上
寫一首詩
(究竟詩的語言是什麼?)

於是拿起塗改液
在書店的窗上用力地
(平舖直敘的是否就是詩?)
歪歪斜斜的
寫下幾行句子
(這樣寫會否淡而無味?)

本是用作掩瑕的工具
卻用來書寫
白白的,從遠看
只是一堆不明來歷的符號
(詩之所以為詩,
就與散文小說不同)
(詩本身似乎需要比喻
象徵、意象的語句)

(詩是一種跳躍的,
非線性的邏輯)
冥跡化的句子
在慢慢躲到
那空蕩蕩的腦袋裏
只留下那書寫的痕跡
(詩有很大的詮釋空間)

(不落言筌)
(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鏡花水月)

然後我打開腦袋
在潛意識的深處
把片斷的詩句取出
然後在書店
為你寫下那
明日的詩篇

16/02/2008

2008年2月15日星期五

書店奇談

昨日經過深圳羅湖關口
那個海關的眼神
猙獰得有點詭異
死盯著疑似店主N
生怕疑似店主N會把他吃掉
疑似舒爾賽嚇得直冒汗
我看著疑似舒爾賽
心中也不禁打顫
雙腳好像不屬于自己似的
輕飄飄的不著地面
但疑似店主N卻一臉不在乎的樣子,對著海關人員吹口哨
在一片的廣播聲中
「各位出入境的人仕請注意,疑似舒爾賽正在過關」
我赫然見到過關指示版上寫著
「疑似舒爾賽出沒注意!」

────────────────────────

早幾天,
疑似店主RX告訴我
今個月有廿十九日
我聽後,突然感到很焦慮
不停地抓頭。

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似乎古今哲學者都不正視二月廿九日這個命題
我把柏拉圖全集都看一遍
把康德全集都看一遍,
似乎都沒有認真地討論過這個問題

我想,可能反求自身
中國哲學中有吧
但遍觀四書及老莊
就算連朱子全集都翻過了
還是付諸闕如

我不憤氣
我想二月廿九日應與時間有關
於是我把Being and Time看一遍
發覺也是徒勞無功
就算把錢鍾書及牟宗三全集看一遍
也是徒勞無功

我想二月廿九這個論述
是一個既在場也不在場
是一個本體的缺席
主流的話語對它的忽視
將它邊緣化
是一個刪掉的記憶,一個空白的抹去
只是冥跡化後的意符
當我指涉二月廿九日這個日子
哲學的巨輪便不停地轉動,滾呀滾呀滾
嘩啦嘩啦,唏吧拉稀地轉動

我對二月廿九日這個哲學問題思考了很久
得出的結論是
我以前好黃好天真
我現在長大了
所以很傻很暴力

2008年2月14日星期四

時態三種 --未來

去年的小徑
紅磚牆苔痕綠
大道的陽光很遠
悄悄溜過小徑
的葉的影的形意
又隨冷風
溜到別處
帶走一片
錯開了的洋紫荊
只剩落紅間的
乾癟的豆筴
2321
14/02/2008

<看不見的廢墟>

<看不見的廢墟>

多少個下午一路走來
那一塊拆卸了的公屋空地
年月老去
漸漸長成一片草地
由黃到青, 由青到黃
和風鳴唱

某天走過
鐵絲網的洞已被補好
四周用紅色的膠布圍著
漸漸, 隆隆的機器聲掩蓋了一切
推土機把倒在雜草上的瀝青
用力壓成平坦的地
發出刺鼻的氣味
那一片青再不復見

某天走過
鐵絲網間弄了一個門
瀝青地上泊滿了不同的車
在車群之間穿過
我在鐵絲網下
找到一小片草, 在裂縫之間棲身
沒關係, 我們總會在一天
在另一個廢墟中再會
2217, 28012008

2008年2月3日星期日

一代才子錢鍾書


這幾天都在看一本新收的二手書,這本書是湯晏寫的《一代才子錢鍾書》,是內地簡體字版,我未看過台版,不知講錢鍾書先生在文革那章有沒有刪節。雖然我不是錢迷,但近來對民國那時的人物非常有興趣。總覺得那時的大師輩出,總覺現在身不逢時,皆因現在乃大師飄零之時代也,感覺上現在總有不少《圍城》裏韓學愈之流。

雖然我不是錢迷,但覺得這本書寫得不錯,對錢鍾書先生的生平寫得很詳細。(不過不知道是否由于大陸版的關係,總覺得這本書詳遠略近)看到錢鍾書在1979出訪美國時,說中國當時在文革中對世界一無所知,實令人惋惜,尤其是看到錢鍾書在文革時要做信差,選宋詩選注又不得不跟當時的政治風氣選,甚至連他寫的序都不得已要加老毛寫給陳毅的信,說宋詩「味如嚼臘」,不然如果當時錢鍾書沒留在大陸的話,成就可能更超綽。(就算連其鉅著《管錐編》也聽聞因為文革過後,錢鍾書還有點餘悸而有不少章節未寫)

其實我以前初讀錢先生的書,感覺有點像葉恭綽寫給冒效魯的信中所說一樣:「默存才性及基礎均優,然頗有散錢無串之憾。」,但另如夏承燾在《天風閣學詞日記》中說過,「閱錢鍾書《談藝錄》,博聞強記,殊堪愛佩。但疑其書乃積卡片而成,取證稠疊,無優遊不迫之致。近人著書每多此病」,近來看這本書則似乎夏老此說並不確,因為錢鍾書在清華讀書時,上課從不抄筆記,只是到牛津讀書時,因為書本不能外借才開始抄筆記。不過無優遊不迫之致,倒也是真。

不過近來網上看有一些對鍾先生負面的評論,例如說錢先生只是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錢先生沒啥創見,只是掉書袋等。我想這些批判大多都不著邊際。如果看看談藝錄或七綴集,就會知道,錢鍾書對詩,對中國傳統文藝自有其一套。當然錢鍾書本身不是一個建構體系的學者(如牟宗三),也不是一個釐清問題的學者(如勞思光),而錢老的確與同樣博學的陳寅恪也不同,單單看他們兩個的行文風格也不同。不過我倒覺得錢鍾書在當代中國上是可貴的,單單是他的博學,當代不少所謂的國學大師便難望其項背。

總括來說,本書很值得參考,雖然本書作者自稱錢迷,在感情上或多或少對錢鍾書褒多于貶。(更準確來說是沒見過作者貶錢鍾書),但在瞭解錢鍾書的本身,甚至是暸解與錢鍾書同時的學人是一本不錯的參攷物。作為一本非理論性的書籍,可以看得很快,也適合青少年閱讀。